内黄恒博为您阐述农药的发家历史
------中国内黄农药历史与种类
农药可以用来杀灭昆虫、真菌和其他危害作物生长1的生物。 最早使用的农药有滴滴涕、六六六等,它们能大量消灭害虫。但它们的稳定性好,能在环境中长期存在,并在动植物及人体中不断积累,为此被淘汰。 后来改用有机磷农药,如敌敌畏等,替代最初的农药。 然而它们的毒性太大,对人畜的危害很大。近年来,一批高效低毒的农药出现,现在人们已经找到了具有专一性的农药,即激素类农药。
农药[1][Pesticide(s) ;Agricultural chemical;Farm chemical]
是指在农业生产中,为保障、促进植物和农作物的成长,所施用的杀虫、杀菌、杀灭有害动物(或杂草)的一类药物统称。特指在农业上用于防治病虫以及调节植物生长、除草等药剂。农药常用系列(14张)
根据原料来源可分为有机农药、无机农药、植物性农药、微生物农药。此外,还有昆虫激素。根据加工剂型可分为粉剂、可湿性粉剂、可溶性粉剂、乳剂、乳油、浓乳剂、乳膏、糊剂、胶体剂、熏烟剂、熏蒸剂、烟雾剂、油剂、颗粒剂、微粒剂等。大多数是液体或固体,少数是气体。
法律定义:
是指用于预防、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、林业的病、虫、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解植物、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、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。
按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·农药卷》的定义,农药(Pesticides)主要是指用来防治危害农林牧业生产的有害生物(害虫、害螨、线虫、病原菌、杂草及鼠类)和调节植物生长的化学药品,但通常也把改善有效成分物理、化学性状的各种助剂包括在内。需要指出的是,对于农药的含义和范围,不同的时代、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所差异。如美国,早期将农药称之为"经济剂"(economic poison),欧洲则称之为"农业化学品"(agrochemicals),还有的书刊将农药定义为"除化肥以外的一切农用化学品"。80年代以前,农药的定义和范围偏重于强调对害物的"杀死",但80年代以来,农药的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。今天,我们并不注重"杀死",而是更注重于调节",因此,将农药定义为"生物合理农药"(biorationa1 pesticides),"理想的环境化合物"(ideal environmental chemicals)、"生物调节剂"(bioregulators)。"抑虫剂"(insectistatics)。"抗虫剂"(anti一inect agents)、"环境和谐农药"(envi一ronment acceptable pesticides或environrnentfriendly pesticides)等。尽管有不同的表达,但今后农药的内涵必然是"对窖物高效,对非靶标生物及环境安全"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我国农药工业经历了创建时期(1949~1960)、巩固发展时期(1960~1983)和调整品种结构时期,蓬勃发展时期三个阶段,农药品种和产量成倍增长,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显著提高。国务院决定1983年3月起停止生产六六六和滴滴涕,1991年国家又决定停止生产杀虫脒、二溴氯丙烷、敌枯双等5种农药,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,国家集中力量投(扩)产了数十个高效低残留品种,使农药产量迅速增加。到1998年,全国已能生产农药200种(有效成分),农药总产量近40万吨(以折100%有效成分计),全国农药生产能力达到75.7万吨。
我国农药产量已能满足农业需要,并有一定数量的出口,但是品种仍不足,以1998年农药产量计算,其中杀虫剂占72%,杀菌剂占10%,除草剂占16%,植物生长调节剂占2%,因此,我国农药品种结构和各类农药之间比例调整的任务还很繁重,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,这个调整任务定能在不太长的时期内完成。 农药工业的发展,农药产量的增加,农药产品质量的提高,对保证农业丰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据农业部门统计,1996年使用化学农药防治40多亿亩次,化学除草面积达6.2亿亩次。每使用1元农药,农业可获益8~16元。